17年前,5月12日14时28分04秒

17年前,5月12日14时28分04秒
琅環书生每个人心底都会有某个时刻记忆犹深,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是绝大多数国人心痛的瞬间,那年我十四、初二下学期,那天我在上微机课,2008年的5月12日,你在做什么?。
那年十四,我上初二
初中距离家远(百度了下,精确来说是3.4公里),在现在看来,这点距离和“距离远”简直是差的太多。可正是因为这点距离,在那个年代,和我的同学一样,从初一便开始寄宿学校。也是从那时起,很多事情记忆都特别深,可能那是第一次学着面对这个未知的社会吧,所以会有独特的记忆吧。
我记得冬天不知什么原因,学校经常停水。夏天还好,只要有水就行,可冬天不一样,北方的冬天寒冷而漫长,那时候大多数的日子是热水+馍
,如果没有热水,别说吃饭,就连洗脸都是问题……但哪里都有脑子灵的同学,他就能搞来热水,然后一个宿舍的同学都用这一盆热水洗脸,由于经常没水洗脸,再加上宿舍十几号人,往往是一盆清水洗完变一盆黑水,我不想洗也没办法,很多天都没洗脸,有水总比没有的强,于是紧闭双眼、皱着眉头,愣是洗完了……但这不是今天想要记录的重点,今天想要记录的是17年前的今天,2008年的5月12日。
地震那天,是微机课
学校的夏季作息时间下午是13点30分左右到校,那天下午我们班的第一节课是微机课
,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课程名,实际上就是电脑课程。这是那个时候我们最想上的课程,虽然每台电脑都是局域网,且都被老师控制着。但对于每周只有一节课的我们来说,这简直比任何课程都稀奇。
做完午操后,我们班兴高采烈的去了微机课教室,一进教室老师她说她的,我们开机玩自己的,有玩扫雷的、空当接龙的……玩的正嗨时,突然一阵眩晕,天花板的吊灯左摇右晃,桌子也跟着摇晃起来,一开始还以为是对面同学的恶作剧,大家互相叫喊着:“别摇桌子!”,可桌子、吊灯、眩晕感没有因为斥责声减弱,这时学校广播紧急通知:“请全体师生集合!”。大家一窝蜂的下楼,那时候我们的教室是在一楼,而微机课教室是四楼(最高的楼)。集合完后,只是排队站在每天放学的教学楼前,也没什么原由、也没说集合是为了什么。那时候没有手机,就算有学校也禁止携带,我心里抱怨:“得,好好的微机课泡汤了……”,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大约过了几分钟,校领导才开始通知到,由于发生了地震,要求我们不要回教室,所有年级都去操场以班级为单位自由活动,就这样人声鼎沸的操场上肆意玩耍……
地震停学,步行回家
等到再次集合时,才知道是四川发生了地震,那时候还不知道我们和四川是邻省。于是在教育局的要求下立即放学,回校时间另行通知。那天下午我是步行回家的,一听说放学的消息,我立马来了精神,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脑,但电视是我的最爱,心想终于可以回家好好看电视了,一路上总有种迫不及待想要到家的感觉,我知道那是电视对我的召唤。那时北方的树枝树叶正是翠绿的季节,回家路上的两旁,阳光透过树叶真是好看极了。
到家后,问了奶奶她们有没有感觉到异常,奶奶说在地里除草,突然感觉到头晕就回家了,我将学校得到地震的消息说给了奶奶听,奶奶说她活了几十年也没听说过,我虽然课本里学过地震,但也是从没经历过,所以那时候对地震这个词是真没什么概念。第二天,可能是昨天太过于兴奋,不知怎么的就感冒了,奶奶去地里干活时,还特意给我冲了红糖水让我缓缓,等下午不见好就带我去看大夫。打开电视后,绝大多数电视台都在报道“5·12四川汶川7.8级地震”
(刚开始是7.8级,后来8.0是修正后的)的消息,那时候第一次看见所有电视台的台标都变成了灰色,每当我看到电视里大灾面前,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、抗震救灾,众志成城的画面时,眼泪就忍不住的流,这或许就是刻在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。
救援物资,是袋板栗
后来的一周时间,学校也是前脚通知返校,后脚就放学,反复了好几次。最后正是恢复教学应该是两周后了,抗震救灾的物资也分配到了我们学校,第一次吃到来自救援的物资,锡箔纸那种密封包装的板栗,尽管我们那地方虽靠近四川,但受灾程度算是轻微,但也收到了救援物资,心里阵阵暖流久久不能平息,再一次感觉到了有国才有家的自豪感。后来学校组织我们寄信给四川受灾严重的同学,虽然我忘记了信件的内容,也不知道那封信有没有开启者……
缅怀逝者,致敬重生
时至今日,仍然难以忘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忘不掉那天的微机课
、忘不掉那天的操场
、回家路上的树叶
、忘不掉奶奶的那杯红糖水
、忘不掉那天的感冒
、忘不掉电视里的抗震救灾
、忘不掉那袋糖板栗
……
时至今日,再次回忆,眼眶湿润,很多人都已不在,很多人再也见不到、与其说时间会治愈一切,倒不如说是时间冲淡了一切,那种想要回到过去却又无法抵达的无力感,只有回忆蔓延,思绪缱绻,常伴吾身,指引我继续向前……
2008年,我十四岁。2025年,十七年后。
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,缅怀逝者,致敬重生。
刻在骨子里记忆,是那个时代的印记。
